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前言
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人类的历史上时常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破坏。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抗震减灾与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博物馆人十分重视饱受地震危害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们的“家”,应该如何建造才能稳固不倒?有了坚固的馆舍,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呢?让我们来一起探索,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地震中的博物馆
三级博物馆(截至2020年底共计1224家)中,有60%以上都处于烈度在7度及以上的抗震设防地区。博物馆馆舍和珍贵藏品时刻面临危险。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就因为震级高、烈度大,给四川及周边省份的文博单位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不仅4000多件(套) 可移动文物受损,这些文博单位的50多座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1座坍塌、1座被山体掩埋,使我国的文化遗产遭受巨大损失。由此我们知道,面对地震,博物馆馆舍和藏品是十分脆弱的。
油墨投影:震级、烈度常识动态演示
在这一展区,将手靠近墙面图案触发互动,选择震级、烈度和地震中的博物馆三个选项,通过投影内容,您能够了解地震知识,以及在地震中,博物馆展厅陈列的文物所面临的危险和受到的伤害,认识博物馆防震的必要性。
隔震层上的博物馆
人类面对地震的威胁,一直在探索建筑物抵御震害的方法。我国古代工匠曾运用他们的智慧,建造出减震的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建筑,以及具有隔震效果的建筑地基基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防震技术日新月异,有通过使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的抗震方式;有在框架上安装吸能、耗能装置的减震方式;还有在建筑与基础之间安装隔震支座的隔震方式。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防震技术的科学原理,猜一猜哪一 种方式更有效呢?
全方位的保护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我国陆续颁布了多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特别是2016年《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的推出,为博物馆建筑抗震设防提供了专业化的依据。很多新建博物馆都具有了一定的抗震性能。那么,博物馆建筑能够抵御地震灾害,是否就能保证我们的馆藏展品安全呢?当地震来临时,地震波通过地面传导到馆舍、楼板、展柜、展具,最后到展品上,如果仅依靠建筑对能量的抵消,展柜和展品仍有可能发生震动,进而导致展品损毁。因此,从建筑、展柜、展具到展品,博物馆都需要一体化、多层面的防震设计。
博物馆防震知识小问答
让我们来挑战一下,谁懂的最多。在防震知识小问答触屏上,回答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问题,一定能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从这里开始,展览进入新的部分。会动的展柜您见过吗?到展厅来,看看隔震展柜是如果保护展品的呢?
尾声
我们认识到地震对博物馆和藏品的危害,了解了无论是博物馆建筑的隔震减震,还是展厅中展柜内外各个环节的减震措施,最终的目的都是保障展品的安全。那么还有什么会“威胁”到展品的安全呢?大家在参观时,可能会注意到,有些观众会支撑、依靠在展柜上,追跑玩耍的孩子们有可能会碰撞展柜。虽然这些力量并没有地震释放的力量大,但其产生的振动,经年累月仍会给展品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希望每一位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都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怀以敬意,不触碰展柜,不追跑嬉戏,让我们在安静的环境中欣赏文物之美,共同呵护每一件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使者。